饭后总想吃点甜点喝杯奶茶?Science论文揭示产生饱腹感的神经元同时驱动对糖的偏爱 |
![]() |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2-16 11:46
该研究发现,大脑中控制饱腹感的 POMC 神经元同时驱动了对糖的食欲,表明了所谓的“甜点胃”实际上植根于大脑。当一顿大餐结束了,你也吃饱了,然而,此时的你对甜食的渴望仍然存在。也就是所谓的 甜点胃 ,导致了我们即使在饱腹状态下也容易摄入高糖食物(例如餐后甜点、奶茶)。
尽管大脑的奖赏机制驱动的美味食物处理可以促进过度进食,但我们在饱腹状态下仍会刺激对糖的选择性食欲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2025 年 2 月 13 日,马克斯 普朗克代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Thalamic opioids from POMC satiety neurons switchon sugar appetit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大脑中控制饱腹感的POMC神经元同时驱动了对糖的食欲,表明了所谓的 甜点胃 实际上植根于大脑。具体来说,POMC 神经元在饱腹状态下通过阿片类信号调控对糖的选择性食欲的新机制,POMC 神经元不仅通过 -MSH 信号促进饱腹感,还通过 -内啡肽信号抑制 PVT 神经元,从而驱动对糖的食欲。
这一发现为理解糖食欲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针对肥胖和暴饮暴食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靶点。
为了找到导致 甜点胃 的原因,研究团队调查了小鼠对糖的反应,结果发现,已经完全吃饱的小鼠仍然会吃甜食。
下丘脑中的前阿片黑素细胞皮质激素(POMC)神经元是饱腹感的主要调控者,它们通过释放 -黑素细胞刺激素( -MSH)来减少食物摄入。然而,POMC 也是 -内啡肽的前体, -内啡肽通过作用于 -阿片受体(MOR)来刺激食欲。而阻断 -内啡肽-MOR 细胞,可减少对糖的摄入,这一作用在自由进食条件下尤其明显。
研究团队发现,小鼠一旦接触到糖,POMC 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当小鼠在吃饱后再吃糖时,POMC 神经元不仅会释放刺激饱腹感的 -黑素细胞刺激素( -MSH),还会释放 -内啡肽, -内啡肽会抑制丘脑室旁核(PVT)中的神经元,从而驱动对糖的食欲,即使在已吃饱的情况下仍然吃糖。
而通过光遗传技术抑制 POMC 神经元向 PVT 神经元的投射,能够减少饱腹小鼠对高糖食物的摄入,对饥饿的小鼠则没有影响。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POMC PVT 通路主要驱动对糖的摄入,而对高脂食物的摄入影响较小。这表明该通路特异性调控对糖的食欲。
有趣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小鼠在吃糖前仅仅感知到糖的存在时,就会激活POMC 神经元开始释放 -内啡肽。此外,之前从未吃过糖的小鼠在吃第一口糖时,就会激活 POMC 神经元释放 -内啡肽,进一步摄入糖分则会增强这一效应。
那么,人类在吃糖后身体发生什么呢?
研究团队让人类志愿者通过管子摄入糖溶液,然后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结果显示,人类大脑对糖做出反应区域与小鼠相同,同样是丘脑室旁核(PVT)活动显著下降,表明 POMC PVT 通路在人类中也可能具有类似的功能。
小鼠和人类的丘脑室旁核(PVT)中对糖的反应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糖在自然界中其实很稀有,但能快速提供能量。实际上,人类在工业革命之后才拥有了大规模生产糖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大脑被编程为任何时候只要有糖就去摄入。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POMC PVT 通路与其他脑区的相互作用,以全面理解糖食欲的神经调控网络;探索 POMC PVT 通路在人类饮食行为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肥胖和饮食失调患者中的功能;开发靶向 POMC PVT 通路的药物或干预手段,以调控糖食欲,从而帮助控制体重和预防代谢性疾病。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POMC神经元在饱腹状态下的双重作用 不仅促进饱腹感,还驱动对糖的食欲。这一发现为理解糖食欲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开发针对肥胖和暴饮暴食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靶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Science:科学家绘制出新型遗传图谱,识别出1000个潜在的肾脏疾病新型疗法靶点 (2025-02-24)
- Cell:模拟低氧呼吸效果的药物HypoxyStat有望治疗一系列线粒体疾病 (2025-02-24)
- 国度药监局对于修订氟尿嘧啶打针剂阐明书的布告 (2025-02-24)
- 医保商保同步结算 全国多地试点的新形式怎样样了? (2025-02-24)
- 还在担心腹膜纤维化影响透析效果?Stem Cell Res Ther研究表明丹参素搭配干细胞外泌体或能对抗腹膜纤维化难题 (2025-02-24)
- 传统中药吴茱萸的“隐藏技能”曝光!Int J Biol Macromo:吴茱萸次碱可调节神经炎症,帮你跟大脑迷糊、焦虑说拜拜! (2025-02-24)
- Nature:科学家识别出能阻止机体攻击性行为和诱导亲社会行为的特殊大脑区域 (2025-02-24)
- Nature:科学家有望利用人工智能建模来应对全球传染性疾病大流行 (2025-02-23)
- STTT:李剑/胡泽岚/李宝力团队发现,这种降糖药能够抗衰老 (2025-02-22)
- Sci Transl Med:囊性纤维化或许能从生命早期阶段改变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2025-02-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