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进展!自动化所成功研制脑机接口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 |
![]() |
来源:brainnews 2025-05-01 14:21
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可植入数量多、空间定位准、时间效率高、使用方便快捷、灵活避让血管的优势,有效提高了成功率和植入效果。4月18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简称 脑与类脑实验室 )脑机接口与融合智能团队自主研发的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 CyberSense通过深圳市 脑解析与脑模拟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 脑设施 )预验收,助力科学家将 比头发丝更细更软 的柔性微电极植入实验动物的大脑皮层,为脑机接口与脑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支撑。

柔性脑皮层微电极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CyberSense是 缝纫机 式柔性电极自动植入机器人,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可灵活兼容不同规格的柔性微电极,应用于啮齿类、非人灵长类等动物的大脑皮层植入。植入机器人可以在其智能感知系统的引导下,以微米级的三维操作精度,将多根厚度 10微米、宽度 100微米的微丝状电极植入大脑皮层内,并灵活地避让脑血管。由于植入过程是利用一根硬质针不断上下穿梭、操作柔软的微丝,类似于缝纫机的工作过程,所以国内外学者称其为 缝纫机 式植入。植入后的柔性微电极可以将大脑的神经电信号传导到微型芯片,由微型芯片对收集到的神经信号进行处理和通信,从中解析出大脑在执行的信息处理,并控制外部设备,也可以通过微电流刺激电极触点附近的神经细胞,对脑活动进行调控。目前,CyberSense已成功支持了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微灵脑机等研制的多种规格的柔性微电极植入,服务于脑机接口和神经电生理研究。
猕猴大脑皮层植入手术脑与类脑实验室主任、脑机接口与融合智能团队负责人余山研究员介绍,植入式脑机接口是一个高度交叉的领域,涉及电极、芯片、植入、通信、脑外科、人工智能、神经解码等多种关键技术,需要多学科协作创新和集成攻关。随着新材料和微纳加工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植入式电极越来越微小和柔软,能大大降低植入创伤和排异反应,但同时植入难度也越来越大,远超人手和肉眼的能力极限,所以高度自动化的植入机器人成为了脑机接口领域的核心设备。植入式脑机接口可以给残障人士带来高性能的意念控制、语音合成、视觉重建等技术福利,也可以协助科学家利用高通量信号研究大脑的工作原理。如何采集大量的高质量神经信号,并且尽可能降低植入带来的安全风险,是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面临的核心问题。深圳脑设施用户代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微灵医疗创始人李骁健博士介绍,植入式脑机接口已经由硬质电极时代进入到柔性电极时代,柔性电极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例如贴在大脑皮层表面的薄膜电极、从静脉血管介入的支架电极等,各有千秋。相比之下,微丝状柔性电极的优势是,在植入大脑皮层内部后,电极与神经元直接接触,能采集到高精度的神经元脉冲。
动物大脑皮层多电极植入效果
柔性微电极的宽度与头发丝相仿,厚度仅为头发丝的约1/10,杨氏模量非常低,这些特点导致了电极非常难以观测和操作。植入时还要对植入点进行规划选择,避免损伤脑血管。此外,只植入一根柔性微电极,仅能采集单点、少量的神经信号,不足以支撑高性能脑机接口,植入多根柔性微电极可以覆盖更多的神经元,提高神经信号的丰富性,但多电极植入的难度也会大大提高。
已应用的柔性脑皮层微丝电极示例一(半导体研究所裴为华团队供图)
已应用的柔性脑皮层微丝电极示例二(微灵脑机供图)
CyberSense项目负责人、脑与类脑实验室秦方博副研究员介绍,通过发挥自动化所在智能感知和机器人控制方面的技术强项,植入机器人CyberSense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可植入数量多、空间定位准、时间效率高、使用方便快捷、灵活避让血管的优势,有效提高了成功率和植入效果。CyberSense的成功研发是脑与类脑实验室脑机接口与融合智能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取得的多学科交叉成果,包括张大朋研究员、韩新勇工程师、朱平博士等都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柔性微电极制备及植入方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裴为华研究员团队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也为本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下一步工作中,脑与类脑实验室脑机接口与融合智能团队将继续开发柔性电极植入机器人系列产品,为促进国内脑机接口与脑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深圳脑设施预验收会
深圳脑设施科研人员使用培训
取消 允许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北航/北大合作Nature论文:柔性电子贴片,实现向内脏器官细胞的精准高效递送 (2025-05-13)
- Nature:科学家首次绘制出果蝇大脑完整的神经系统地图 (2025-05-13)
- Cell:我国科学家揭示神经活动影响大脑脑膜淋巴系统发育 (2025-05-13)
- JECCR:红细胞,看错你了!科学家发现,红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会促进肿瘤细胞表型变化,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 (2025-05-13)
- Cell Res:我国学者首次使用现货通用型CAR (2025-05-13)
- 啤酒肚的罪魁祸首?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最新研究:科学家揭秘酒精是如何促进肝脏中脂肪堆积的 (2025-05-12)
- CRO砥砺前行:35家上市企业业务和财务数据对比 (2025-05-12)
- Nature Biotechnology:小身材,大作为,研究人员如何“炼”出超强迷你基因编辑器NovaIscB? (2025-05-12)
- Nature: “误会”致癌基因?研究揭示髓母细胞瘤起源新图景,CNVs才是幕后“启动者”! (2025-05-12)
- 养生糙米竟是“毒米”?!最新研究:糙米相较于白米,其砷含量尤其是无机砷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儿童等敏感人群尤需警惕 (2025-05-1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